前言
前几天,看到一篇国外博主 Vitaly Sharovatov
的博文, 谈到 认知一致性陷阱
在企业和研发团队中的,因为 认知一致性陷阱 的存在,往往很多本可避免的错误决策被推行。而测试人员可以在其中发挥出更关键的作用。
读后很有启发,深入思考后,草就此文,与诸君共飨~
认知一致性陷阱
认知一致性陷阱是指个体在持有某种立场或认知后,倾向于选择性地接受与之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忽略不一致的信息,从而形成自我强化的认知闭环,导致难以客观评估现实。
上世纪50年代,费斯汀格与卡尔史密斯、所罗门阿希等心理学家,做过很多相关实验,证实了认知一致性偏差的广泛存在
- 试验者在执行枯燥任务时,低报酬者比高报酬者更倾向于改变原先评价,以合理化行为与结果的矛盾。
- 另一个实验中,大部分试验者会因为其他人的错误答案,而改变原先自己的正确选择。
- 试验者在不同标价的同种食材食品中,会倾向认为标价更高的食品更为美味
以上试验,其实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说的 “从众心态”
认知一致性导致的质量风险
企业中,因为以上“从众心态”,顺从主要意见而导致的质量问题并不鲜见。
- 一个冒烟都无法通过的开发版本匆匆提交测试,只是因为开发人员“觉得”没问题了
- 领导拍脑袋想出的一个功能,匆匆上马,因为不符合用户实际需求,成为摆设甚至必须回退
- 缺少对用户群体的调查和真实使用场景的分析,新功能完全无法使用
上面这些问题,真的没人在发生前觉得可能有问题吗?只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意见或者到了流程节点,默认就推行下去了。
之前看到一个初创公司CEO的观点:软件测试人员在成本效益方面"弊大于利"。如果招聘的都是具有质量意识的优秀开发人员,就不需要专门的质量角色。
但事实确实如此吗? 我此前的文章中,曾经讨论过“开发思维” 和 “测试思维” 的不同:
- 开发人员更倾向追求确定性。基于确定性的需求,步骤,定义产品的表现。
- 测试人员则需要基于不确定性来考虑各种可能路径和分支场景,基于未知来评估产品的可能表现。
而且,在一个基于绩效驱动的组织中,开发人员被雇佣来是为了交付成果,而不是质疑。评估他们的标准是他们的构建能力,而不是他们发现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再基于 认知一致性陷阱
,在一个强调产出的组织中,质疑的声音会被不断弱化,所以具有优秀质量意识的开发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很难做到质量优先。
测试,岗位赋予的“异见者”
很多“从众心态”的人员,其实能意识到问题不对,只是缺少提出“异见”的勇气,但一旦有指出问题的挑战者出现,便也能积极提出意见。
而测试这个岗位,则从职能设定上就是被赋予且被期望去提出质疑和挑战。
这也正是测试这个岗位存在且重要的必要性所在:降低他人的异议门槛,为团队创造批判性思维空间。
而作为测试人员,也不要囿于研发生命周期的限制,积极测试左移,更多参与前期环节,才更能体现角色的价值。
当然,认知到这点,也要接受成为“带来坏消息的人”这个定位。坦然面对,团队走向成功,离不开这样的角色。
结语
喜欢看古装历史剧的同学,应该都熟悉,在历朝历代,都有“御史”这样的官职,作为谏议言官,虽然多半不受皇帝大臣待见,但体系的运转,却不能缺少这个监察审议的存在。
而测试人,也正颇似软件研发这个体系中的“御史”。
不要担心测试报告上的“不通过”,那就是测试这个职能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