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image of post MCP必将失败?关于MCP的质疑声

MCP必将失败?关于MCP的质疑声

对于MCP价值的质疑

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Context Protocol, MCP 从推出以来,备受关注并得到了快速的应用。目前大量的AI工具均已集成了对MCP的支持。(关于MCP的具体介绍,可以参见我之前的文章【】) 但随着MCP的崛起,对于他的质疑声也逐渐开始出现,比如对于它在安全方面的局限性的担忧(参见我之前的文章【】),近期 Edgenesis 创始人 Yongli,Chen 也发文认为MCP必将失败。这里将他的主要观点梳理为本文(原文参见文后链接),大家可以做个参考和判断

导语

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Context Protocol, MCP) 从问世之初就备受瞩目,它被誉为一种通用标准,旨在实现人工智能(AI)模型与各类软件工具之间的无缝集成。从表面上看,该协议确实解决了一个真实的行业痛点:用一套简单、标准的解决方案,取代当前由各种定制化应用程序接口(API)和专有插件构成的混乱局面。MCP的支持者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图景:AI代理能够毫不费力地连接无数应用程序,无需再进行繁琐的定制化集成。

然而,尽管MCP在技术上尽显优雅,早期也收获了极大的关注,但它注定会步履维艰。这并非源于技术上的缺陷,而是因为它从根本上误解了一个关键的经济现实:在数字商业版图中,最终用户的关注度才是商业取胜的关键。 各大公司都会不遗余力地守护用户的注意力,因为这才是他们最主要的变现来源。所以,工具供应商们实际上根本无法承受因全面采纳MCP而将自身降级为单纯后端功能的代价。

真正的战场:注意力的所有权

要理解MCP为何会面临阻力,我们必须先思考一个基本事实:谁控制了用户界面,谁就掌握了用户关系。拥有界面的企业,就意味着拥有了用户的参与度、数据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机会。反之,那些被降级到后端的服务,则会变成可以被随意替换的商品,不仅容易被取代,还会被剥夺与客户的直接联系。

历史一再证明了这一定律。例如,Facebook正是通过将第三方应用程序转变为纯粹的内容提供者,才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早期的社交游戏巨头Zynga就曾惨痛地吸取过这一教训。当年,Facebook更改平台规则、收紧限制,导致Zynga游戏的曝光度大减。Zynga的命运就此被注定,因为Facebook牢牢控制着用户的注意力,从而主宰了Zynga的收入和客户互动。

同样,Twitter之所以封锁第三方客户端,也是因为这些客户端允许用户绕过Twitter的广告系统,这无异于“窃取”了平台的用户注意力。苹果公司对待网页应用的态度是另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多年来,苹果一直有意限制iOS系统上网页应用的功能,以此确保App Store中的原生应用占据主导地位,从而维护苹果与用户的直接关系及其收入流。

MCP的天真提议

而MCP实际上是在要求软件供应商们自愿接受一种新的模式:将他们的核心功能变为简单的后端服务,主要通过AI驱动的界面来被访问

想象一下,未来预订旅行完全通过一个AI助手完成,该助手在幕后通过MCP与航空公司、酒店和旅行社进行着无形的互动。在这种模式下,作为用户接触点和决策点的界面将完全属于AI助手,使得各大供应商无法直接触及用户的注意力。

这实际上是将供应商们从拥有差异化品牌和客户忠诚度的“目的地”,降格为了标准化的“公用设施”。这种转变会严重威胁到供应商们捕获价值的核心能力。

软件即服务(SaaS)和工具类供应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用户的直接互动来实现其商业变现,例如向上销售增值功能、打造品牌体验以及收集宝贵的用户数据。

一旦全面拥抱MCP,这些供应商就等于将用户界面拱手让给了外部的AI聚合平台,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客户关系和直接变现渠道的丧失。

来自当前AI生态的证据

现实中,各大软件公司在处理与 OpenAI 的 ChatGPT、Anthropic 的 Claude 等AI驱动平台的关系时,已经表现得十分谨慎。

无论是Salesforce、微软还是谷歌,它们都在寻求将AI能力深度嵌入到自己的专有界面中,而不是允许自己的工具被外部AI代理完全调用。

例如,Salesforce推出的Einstein GPT,就将AI直接集成到了其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中,从而将用户牢牢地锁定在自己的生态系统内。同样,微软也优先将Copilot AI深度嵌入到Office和Windows环境中。当工具供应商确实尝试进行外部AI集成时,它们通常也只提供有限的功能——这些功能足以吸引用户,但又不足以完全替代它们自己的界面。例如,一个旅游应用或许会允许AI助手浏览航班信息,但最终一定会将用户引导回自己的平台去完成预订,以此来保留关键的客户互动和向上销售的机会。

MCP必将面临困境

过往的经验清晰地揭示了 MCP 为何难以获得广泛采用,尤其是那些主导着市场注意力的大型软件供应商,必然不可能全面转向 MCP。

如果这些供应商真的认为,放弃用户注意力来实现开放集成是有价值的,那么他们早就免费提供功能全面的公共API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他们通常会构建受到严格控制的生态系统,通过选择性的集成来吸引新用户,绝不会主动放弃对用户体验或营收的控制权。

这种小心翼翼的平衡之举,恰恰凸显了 MCP 的根本性缺陷:无论一项协议在技术上多么优雅或优越,软件供应商们其实没有任何动机会将自己宝贵的客户关系和变现能力拱手让给外部的聚合者。

平台经济学才是技术的基础

归根结底,决定MCP命运的,并非其技术上的优劣,而是商业激励机制和平台经济的动态。平台的所有者必然会想方设法保护他们的核心资产——即与用户的直接联系。MCP所提出的方法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一动态,使其与根深蒂固的经济激励背道而驰。

在实践中,MCP或许能在一些小型供应商或那些开放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的小众社区中获得有限的采用。然而,在主导当今数字经济的主流 SaaS 供应商和大型平台中,MCP的采用充其量更多是扩展自身而非外放能力的。

本质上,虽然MCP试图成为通用标准,但正面临一个残酷的经济现实:没有哪家公司愿意自甘沦为一个隐形的背景板。各大公司必然会拼尽全力捍卫自己对用户界面(即用户关系的控制权),并限制任何可能威胁其战略地位的集成。

结论

MCP所描绘的无缝、通用AI集成的愿景固然引人入胜,但在商业世界,单凭引人注目的技术很少能决定成败。 关于标准的争夺,最终是关于经济话语权的争夺。而MCP的设计,恰恰挑战了数十年来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激励结构。也正因如此,MCP在走向广泛应用的道路上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在它能够更好地契合平台经济学和供应商的内在动力之前,MCP想要成为AI与工具集成的通用标准,恐怕也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原文链接: https://www.forbes.com/councils/forbestechcouncil/2025/06/12/mcp-will-fail-and-heres-why/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